查看原文
其他

WeChat ID Intro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 点击上面 「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吴易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吴易风(1932-),江苏高邮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顾问,兼任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会长、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课题组首席专家。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约200篇。出版《英国古典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当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背景下西方经济思潮的新动向》等8部独著,《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产权理论与实践》《马克思经济学数学模型研究》3部合著,主编、合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比较研究》等25部著作、教材、论文集,翻译、主译、校译5部,并出版十卷本《吴易风文集》。曾获全国模范教师、资深翻译家称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吴玉章优秀科研奖等荣誉。 一、对劳动价值论的某些错误认识 我国近年来有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模糊的甚至错误的看法。就多数人来说,这是认识问题。通过学理论,摆事实,讲道理,这些模糊观点和错误认识是不难纠正的。 问题是,我国经济理论界有少数经济学家刮起了一股怀疑、批判、修正以至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风,并用西方经济学的生产要素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个别经济学家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左”的思潮来批,当作“激进主义”来批,断言“极左思想”的根源就在于劳动价值论。 目前在国内常见的错误说法是,不是劳动创造价值,而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持这种生产要素价值论的经济学家在具体说法上不尽相同。有的说,土地、劳动、资本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有的说,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有的说,共同创造价值的不仅有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这几种生产要素或经济要素,而且还有其他若干非经济要素。 宣传生产要素价值论的经济学家的目的何在呢?答案包含在他们的结论之中。有的说,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各自都作出了贡献,因此,工资、利息、地租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作贡献的报酬,这是按贡献分配。有的说,由于资本创造价值,所以,按资分配不存在剥削问题。十分明显,这些经济学家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目的,就在于否认资本主义剥削,就在于否认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个别经济学家的目的恐怕还不止于此。何以见得?请看一位经济学家的结论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的失误,有其经济理论上的深刻原因。……最重要的就在于作为马克思经济学基础的劳动价值论的偏颇。”这一结论的另一种表述是:“劳动价值论的……偏颇,是导致马克思经济分析的激进主义结论的最主要的理论原因。”这位经济学家还说,劳动价值论“极容易导致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极左倾向。……我们队伍中长期存在的极左思想的一个深层次思想来源正在这里。”十分明显,这位经济学家否认劳动价值论的目的不仅在于否认资本主义剥削,不仅在于否认剩余价值理论,而且在于断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是“激进主义”的,断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估计和判断“失误”,断言劳动价值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导致“极左倾向”和“极左思想”。 二、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商品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用的形式上的耗费,例如在生产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上的耗费,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具体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人的脑力、体力等等的耗费,马克思称这种劳动为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中包含的价值量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一部分是劳动者的具体劳动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论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即决定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劳动力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特有形式。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与劳动价值论根本不同,生产要素价值论断言商品的价值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生产商品所投入的资源。资源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这三类资源被简称为土地、资本、劳动,即所谓生产三要素。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最先提出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协同创造”价值的理论,这就是经济思想史上的“生产三要素论”。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又被分为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因此,生产三要素论又演变成为“生产四要素论”。这种理论认为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个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西方价值理论史上更为庸俗的价值论还宣称,不仅生产要素,而且自然力、畜力等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生产要素价值论是生产要素分配论的理论基础。这种分配理论宣称,既然价值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当然就应该按生产要素分配:工人得工资,资本得利息,土地得地租。这就是经济思想史上的“三位一体”的分配公式。这种分配理论否定资本主义剥削的存在,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由上可见,劳动价值论和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理论。在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价值论是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武器,而生产要素价值论则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武器。 三、为什么有人从劳动价值论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 国内目前流行的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以及非生产要素或非经济因素也创造价值的理论,根本不是什么新东西,而是西方故纸堆中的旧货色。对于这种理论的反科学性和辩护性,马克思早就作过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问题是,为什么今天在我国有人又从西方故纸堆中搬来这种早就被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的旧理论呢?为什么有些原本相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今天又怀疑起劳动价值论呢?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所呈现出的现象容易模糊人们的视线,使有些人看不清现象背后的本质,误把现象当作本质。市场经济的表面现象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在生产领域中各种生产要素都参加了商品价值的生产,因而似乎在分配领域中每种生产要素都要得到自己应得的报酬。媒体宣传的“知识经济”也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创造价值的主要是知识,是高科技,而不是劳动。在价值理论问题上,只要被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这些表面现象所困扰,乱了思路,就会怀疑劳动价值论,就会转向生产要素价值论,或者转向科技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要不被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表面现象所困扰,就必须回答两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二是新知识和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下面就顺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四、资本等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有三个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土地是自然存在的、未经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则称为原料。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用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生产资料。因此,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又可以简化为两要素,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马克思曾经严肃地批判过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错误观点,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是财富的源泉。这里的财富是指使用价值,劳动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就价值形成过程来说,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不是指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 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资本,即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是生产使用价值所必需的。雇佣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具体劳动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出商品,并且通过自己的具体劳动把机器、厂房等形式的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依照消耗的程度转移到商品中去。资本家用在机器、厂房等生产资料上的资本是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它原有的旧价值,而不创造新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创造价值”、“资本创造剩余价值”的说法,纯粹是为了否认剥削,根本不符合事实。 生产要素价值论的错误之一是混同了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混同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商品生产过程是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生产的统一。从使用价值生产来说,只有劳动是生产不出物质产品的,物质产品生产是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几个要素的结合,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价值生产来说,只有劳动创造价值,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说各种要素共同创造使用价值,这是对的;价值形成过程是耗费劳动的过程,说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这是错误的。 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另一个错误是混同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混同了价值创造和价值转移。在商品生产中,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并且将所消耗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旧价值即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到新生产的商品中去;抽象劳动则创造新价值。 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又一个错误是混同了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如果只进行到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劳动力价值这一点,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进行到这一点以上,那就是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生产要素价值论还有一个错误,这就是混同了生产领域的价值创造和分配领域的价值分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在工资形式上得到的只是劳动力价值的等价,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完全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说,收入分配同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率无关。劳动创造了全部价值,即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率等于100%,却只能得到等价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资本和土地不创造任何价值,即资本和土地在价值创造中的贡献率等于零,却能在利息和地租的形式上占有剩余价值。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的剥削收入取决于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凭借资本和土地所有权获得了对利息和地租的索取权即对剩余价值的要求权。财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索取权是财产权中的一项重要权利,所以法律上的索取权本质上取决于生产关系,特别是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 五、新知识、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 近年来在我国媒体中反复出现的“新经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高科技经济”等概念,促使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新知识、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否已经过时?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新知识是相对于原有的知识而言的,新科技是相对于原有的科技而言的。新知识是否创造价值、新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实质上也就是知识是否创造价值、科技是否创造价值的问题。 在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中,生产者就必须有知识,就必须掌握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科学技术。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劳动者必须有比过去更多的知识,必须掌握比过去更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近二百多年的历史时期中,人类已经经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现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开发、新材料研制、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开发等关键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正在迎接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知识科技可以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新知识、新科技可以转化为新生产力。在知识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劳动者就更必须掌握比过去更多、更新的知识和技术。 马克思十分重视知识,十分重视科学技术。他认真考察过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考察过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马克思严格地区分了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和决定价值的因素。知识、科技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但不是决定价值的因素。 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有: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可见,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是多元的。在这些因素中,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居于重要地位。新知识、新科技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时,分别作用于生产力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人的因素包括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新知识和新科技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劳动资料中的动力系统、机具系统、运输系统和信息系统等更为先进,使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性能更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科技会造就出素质更高的工人、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高素质的人的因素和高效能的物的因素的结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大大提高人类支配自然的程度。新知识、新科技通过作用于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进入劳动过程,但不进入价值形成过程。这就是说,新知识、新科技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决定价值的因素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是抽象劳动。除此之外,不存在任何其他决定价值的因素。可见,决定价值的因素是一元的。 如果认为新知识、新科技与劳动共同决定价值,就会陷入二元论或多元论的价值论。事实上,在新知识、新科技作用于生产力中人和物两类因素的情况下,创造价值的仍然只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而不包括新知识和新科技本身。 新知识、新科技与价值之间存在以下的若干关系: 新知识、新科技可以转化为新生产力,新生产力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从而使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 新知识、新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样,雇佣劳动者就会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新知识、新科技的应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教育和再培训的劳动者具有更多的科技知识和更熟练的生产技能,能从事更复杂的劳动。这种更复杂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新知识、新科技会造就出由生产技能更高的工人、经营管理水平更高的管理人员和科学技术水平更高的科技人员组成的生产集体,这种生产集体所提供的劳动是更复杂的劳动,在单位时间内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马克思早就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都是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合在一起,作为一个生产集体,是生产产品的活机器。产品是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这些人都是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直接同资本相交换。这些人的劳动都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组成。这就是说,他们不仅在生产中创造出等于自己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 六、劳动价值论是否定不了的 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的首创。远在马克思以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在建立劳动价值论方面就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功绩。从配第到斯密再到李嘉图,他们越来越明确地认识到商品有两个要素,即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越来越明确地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因素,又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唯一积极因素。但是,他们不懂劳动二重性,总是把体现在价值上的劳动和体现在使用价值上的劳动混为一谈,因而在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上陷入混乱状态。 马克思的功绩是在经济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这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马克思毕生完成了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正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论的建立,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两大发现的基础之上的。 敌视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完全明白,要推翻马克思以剩余价值论为基石的经济理论,要否定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发展规律,就必须首先否定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于1867年9月14日在德国出版,这部科学巨著震撼了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过了不到一年时间,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就对《资本论》作出反应,十分明确地提出,要推翻马克思的全部结论,就必须从推翻劳动价值论开始。1868年7月4日,一个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驳倒价值理论是反对马克思的人的唯一任务,因为如果同意这个定理,那就必然要承认以铁的逻辑所做出的差不多全部结论。”(1868年7月4日《德国中央文学报》第28号。引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353页)《资本论》问世以来,从十九世纪后期的庞巴维克,到今天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都把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矛头首先指向劳动价值论。但是,一百几十年过去了,西方学者的多次批判、攻击和谩骂,都丝毫未能动摇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都丝毫未能动摇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论。历史和现实是无情的。历史和现实一再宣告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批判的破产。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是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的,是经得住历史的考验的,因而是否定不了的。 (来源:政治经济学大讲堂微信公众平台  原载《当代思潮》2001年第2期)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Author requires users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before leaving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Write a comment Loading Most upvoted comments above Learn about writing a valuable comment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